路徑 : 服務介紹 > 最新消息

2019-05-25 18:14聯合報 記者陳婕翎╱即時報導
 
據研究顯示,自殺死亡者在自殺身亡前7天內不限精神科別就醫的比例皆在60%左右,其中65歲以上老人,自殺死亡前一個月內,曾至醫院診所就診的比率將近9成。國內自殺防治專家表示,透過此研究,不僅提醒醫療體系在自殺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,其中第一線醫療人員更扮演舉足輕重角色。

據最新公布的國人死因統計結果,106年自殺死亡人數較前一年增加106人,死亡率攀升至16.4%,國人主要死因上升一個順位至第11名。106年自殺人口中,男性2574人,占總數66%,女性則為1297人,占34%;年齡方面,15至24歲及25至44歲死亡人口中,自殺分居死因第2及第3,另外45至64歲自殺死亡人數,較前年增加81人。

自殺率攀升,面對久病厭世者或因自殺前壞心情產生身體不適就醫者,若能篩檢檢查其自殺危險因子,可能得以早期評估風險程度。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吳佳儀分享一個真實故事,66歲的李先生因心臟病定期就醫,5年前妻子罹癌,他因照顧壓力常失眠,曾尋求心臟科醫師幫助。

李先生服用抗憂鬱劑後,覺得病情改善自行停藥,但幾年後妻子過世,他開始興起自殺念頭,某天兒媳回家撞見公公準備自我了結。吳佳儀表示,從李先生的案例顯示,第一線醫療人員主動建立關係評估、辨識潛在高風險族群,進而轉介精神衛生專業,有其必要性。

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指出,我國20年前開始提倡家醫科醫師及開業醫師納入自殺防治範疇,民國90年左右自殺率高峰,醫界警覺性高,但隨著國內自殺率下降,觀念開始被忽視。呼籲自殺防治不僅是精神科醫師的責任,所有第一線醫療人員都是守門人,掌握「1問2應3轉介」主動關懷傾聽、適當回應支持及轉介精神衛生專業。

但諶立中也直言,目前醫界仍較著眼於患者是心臟病或腎衰竭等疾病的醫治,往往忽略患者因疾病造成心情低落,未來規劃於繼續教育課程融入自殺防治,因醫師每6年需150學分才能繼續維持醫師執照,接受資訊涵蓋率可提高,有助於臨床醫師加強觀念,在治療患者時,會多留意高風險的患者,及早介入。

自殺,不能解決難題;求助,才是最好的路。求救請打1995 ( 要救救我 )